首页  新闻中心1

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----朱浩熙 2017年12月12日《徐州日报》08版

发布时间:2017-12-12
浏览次数: 918

正值十九大闭幕不久,我看到一本《奋楫者先》的小册子,作者王萌撷取习近平同志的用典,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,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。

奋楫者先!一看书名,摇桨奋楫,就给人中流击水、浪遏飞舟、逆水进取、力争上游的弄潮儿印象,飞扬着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。书法是一门艺术。书亦有道,书亦有法。这本小册子之所以使人耳目一新,书法艺术自然韵味綿长,不在话下,更重要的是让人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,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风气。

习近平同志善于运用古代典籍、经典名句,画龙点睛,言简义赅,给人以深刻启迪,形成独有的“习式风格”。试以习近平最新用典为例。10月25日,习近平同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:“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,我们一贯地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,正所谓‘不要人夸颜色好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’”他引用的是元代画家王冕《墨梅》中的诗句。王冕生于元代,浙江诸暨人,幼时家贫,当过牧牛娃,刻苦学习,终成一代艺术大家,尤其擅长画梅。他的《墨梅》诗曰:“我家洗砚池边树,个个花开淡墨痕。不要人夸顏色好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”习近平引用转、合这两句诗,是表达共产党人的磊落胸怀,不喜表面文章,不搞形式主义,不求虚名浮誉,而是为着民族复兴,做实实在在的工作,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无私奉献,使人民得到实惠,给世界带来芬芳。这种“清气”,是共产党人的堂受正正的凛然正气,是上薄苍穹、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,是清正廉洁、一尘不染的清肃之风。习近平同志顺手拈来,恰到好处,不需赘言,寓含深意。他的诸多文稿中,巧妙用典比比皆是,可说不胜牧举。

习近平同志之所以频频用典,归根到底,在于其所引之典本身固有的非凡价值。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:究竟应该如何对待民族的传统文化?

首先,学习而不是妄自菲薄。中华民族历史悠久,文化丰厚,堪称浩如瀚海,辉煌灿烂。历史是最好的老师,是最好的教科书。如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既是史家绝唱,又是文学巨著。典籍是前人实践和智慧的结晶,是古圣先贤的谆谆开示,是先人留给后人的丰厚遗产,是一座价值无量的精神宝库。尤其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宏论,堪称古圣先贤对炎黄子孙的政治交代。古人视文章为“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”,是很有道理的。对此,我们理应抱敬畏之心,认真学习,深刻领会。遗憾的是,一度批判“厚古薄今”,提倡“薄古厚今”,实际又演变成“是今非古”,对古代文化轻蔑甚至一味排斥,这就割断了历史、割断了民族之根。没有历史便没有未来。悠久的历史文化,恰恰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一大亮点和特色。习近平同志热爱民族文化,若非日积月累地学习,何能对这么多的古籍经典做到烂熟于心,用起来得心应手?2015年元旦 前夕,在电视机前收看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的细心观众发现,主席身后书架的显著位置放着一部《群书治要》。这是唐太宗命令弘文馆学士编写的一部修身治国宝典。正是这部书, 开启了“贞观之治”盛世。习近平同志借鉴历史文化,博览古籍,为我们作出了表率。

其次,继承而不是盲目批判。学习民族文化,并不是学几句名言,记住几个典故,装点门面,而是学以致用。斗转星移,世事沧桑,几千年大浪淘沙,民族文化大量失传,能到今天的,诸多精华之篇。当然,泥沙俱下,其中也不乏糟粕。毛泽东主席强调:“继承其民族性的精华,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。”比如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孟之道,当然也带有时代烙印,但是瑕不掩瑜。“修身治国平天下”的至理名言,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。宋朝宰相赵普被誉为“ 半部论语安天下 ”。朱熹说: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。”联合国大厦中也悬挂着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习近平同志在 2014年 9月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说:“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,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。只有坚持中从历史走向未来,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,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。”这其实是告诉我们,在历史文化面前所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。

再次,学习历史、诗词和伦理道德。学什么,怎样学?民族文化底蕴丰厚,典籍不可胜数。共产党人读书为文,更会把目光投向干事创业、治国理政的大境界。那么,该从哪里下手呢?不妨就从学习习近平同志用典入手,由此推开门,迈开步,逐步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。一是学史。古代文史一家。学习历史,以史为鉴,可以看成败,明得失,知兴替,牢记历史的教训,作为今日的借鉴。二是学诗。诗言志。学诗可以陶情励志,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,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学诗可以涵养人的气质和风度,增加民族自信心。三是学伦理道德。文以载道,学文在于明德。学伦理道德使人知廉耻,懂荣辱,辨是非,修身养德,做高尚的人、有道德的人、脱离低级趣味的人、有益于人民的人。总而言之,学习传统文化,提高人的素养和综合素质。

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”学习无有止境,永远不能满足。锲而不舍,积少成多,永不止步,终生学习,于己、于家、于国大有裨益。学习要思考,动脑筋,想问题,明辨是非,联系实际,指导实践。在这方面,习近平同志身体力行,走在前面。我们要像他那样,面向未来,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,传达更多的“ 中国声音 ”,贡献更多的“ 中国智慧 ”,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出光和热。